自強不息 繼往開來 追求卓越
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
●通訊員 劉信生 卞書田 中國煤炭報記者 劉耀平
——寫在煤炭工業鄭州設計研究院建院40周年之際
40載風雨兼程,追求卓越。創立于1971年10月27日的煤炭工業鄭州設計研究院在一次次改革創新中發展壯大,現已成長為持有30多個甲、乙級資質,擁有近400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在全國煤炭行業享有較高聲譽的國家甲級綜合性設計機構。業務范圍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區和10余個國家,獲得了全國優秀設計院、河南省勘察設計杰出貢獻單位、河南省十佳科技型企業等100多項榮譽稱號,于輝煌中迎來了她的不惑之年。
40載春華秋實,碩果累累。幾代鄭州煤炭院人精繪藍圖,勇克難關,先后完成礦區總體設計20余部,各類礦井設計2000余部,高層、超高層建筑設計1000余部,電廠設計80余部,礦區、礦井及電廠環境影響報告1900余部,路橋設計100余部,大型巖土工程勘察1800余項,其他單項工程設計5000余項,完成的工程總承包及監理項目總投資超過260億元,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00余項,承擔了河南省主要的煤炭設計任務,業務遍及全國,用一個個精品工程為我國煤炭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自強不息 鑄就精品設計工程
1971年,原煤炭工業部北京規劃設計總院部分技術人員滿懷激情壯志,成建制調入河南,與來自祖國各地和省內各條戰線的技術人員一起,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創立了中原地區第一所煤炭專業綜合設計研究院。
鄭州煤炭院創立之初,正值十年動亂期間,設計人員排除干擾,邊建院邊攻關,出色完成了義馬礦務局耿村礦井設計任務。他們努力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經驗,大膽地采用了綜合機械化采煤設計,并在國內首次采用了鋼絲繩膠帶輸送機、可控硅直流供電、可控硅自動調速裝置等先進技術。耿村礦井投產后一直保持安全高效,于1984年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礦井雙曲線煤倉設計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獎, 改擴建工程設計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銅獎。耿村礦井設計項目負責人郭均生,于1990年被建設部首批授予全國設計大師稱號,全國煤炭行業僅3人首批獲此榮譽。耿村礦井設計成為河南煤炭建設史上一座重要的豐碑。
上世紀80年代末,鄭州煤炭院承擔了國家“八五”重點建設項目——永夏礦區的設計、總承包任務。在總體設計中,該院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深深感到當時我國的礦區和礦井設計的布置方式仍然沿襲著分散經營、自成體系的舊模式,雖然采用了綜采綜掘等比較先進的技術裝備,可礦井全員工效和經濟效益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懷著建設現代化新礦區的使命感,設計人員從管理體制改革著手,積極推動礦區總體設計改革,在總體布置上向專業化、集中化、企業化方向發展,實行了生產、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三條線布局,改變了原來體制機構重疊與管理分散的經營方式,簡化了礦井輔助生產、生活服務設施,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通過設計改革,永夏礦區成為技術先進、布置合理、經濟效益好、效率高、環境優美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礦區的樣板。1990年8月,國家計委、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及中國能源投資公司在永夏礦區召開了全國煤炭基本建設管理改革現場會,對鄭州煤炭院礦區地面總體布置改革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永夏經驗。
1989年,為了更好地服務永夏礦區建設,鄭州煤炭院成立工程承包公司,承擔了永夏礦區中心居住區、輔助企業區、車集礦井(含選煤廠、鐵路)、城郊礦井(含鐵路)等建設工程的總承包和項目管理任務,成為全國勘察設計行業中較早實行以設計為主體工程總承包的單位。開展工程總承包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的工程技術人才,也使該院在工程設計、采購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礦區4對大型現代化礦井的設計全部由鄭州煤炭院完成,礦井投產后始終保持安全、高產、高效,其中城郊礦井年產量已達500萬噸,成為目前河南省核定生產能力最高的礦井。在永夏礦區建設中,鄭州煤炭院共獲國家級優秀設計獎3項、科技進步獎1項、總承包獎1項,項目管理獎1項、省部級獎勵30余項,國家專利2項。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煤炭基本建設逐漸從高潮滑向低谷。 在嚴峻的形勢下,該院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加快轉換經營機制,推動多主體開拓市場,使勘察、監理、建筑、市政、環保等專業快速發展,服務領域和服務區域迅速擴大,成功地克服了各種困難,在逆境中保持了快速穩定發展,經濟效益穩居全國煤炭行業設計院前列,并完成了義煤耿村礦改擴建、東龐矸石電廠等一批優質工程設計。
進入新世紀,河南煤炭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鄭州煤炭院抓住機遇,強化了科技創新和質量管理工作力度,大大提高了技術水平和設計能力,承擔了焦煤趙固一礦,鶴煤十一礦,鄭煤白坪礦、李糧店礦,義煤孟津礦、新義礦、義安礦,神火集團泉店礦、薛湖礦,新能集團王行莊礦,超越集團倫掌礦等20多個現代化礦井和部分選煤廠設計任務。一個又一個精品工程由設計人員手中的藍圖化為開掘烏金的寶藏,為中原騰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勇于創新 打造核心競爭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核心技術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保障。在40年發展歷程中,鄭州煤炭院始終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先后投入1億多元用于科技研發和技術進步,開展了200多項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究,培養了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30多位、國家注冊工程師400多人次,在勘察設計行業較早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近年來,他們組織力量做好特大型礦井設計、深井凍結設計、防治水、防治瓦斯突出等技術的攻關,集中解決了采煤工藝、傾斜大巷輔助運輸、井底撒煤清理等技術難題,獲得專利技術和軟件著作權數十項,全部應用到設計工作當中,并在設計中積極引進新設備、新工藝,為保證項目的安全、優質、高效建設奠定了基礎。
河南礦井建設地質條件復雜全國聞名,埋藏深、地溫高、地壓大、瓦斯大、水大。通過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鄭州煤炭院在復雜地質條件礦井設計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核心技術,現代化礦區規劃、深井凍結井壁設計、深井巷道支護、傾斜大巷開拓、井下水處理等技術全國領先。特別是深井凍結井壁設計方面,該院先后承擔了10余對大中型礦井的深井凍結井筒設計,最大表土厚度530米,最大凍結深度超過800米,多次刷新全國深井凍結紀錄。該院設計的永煤陳四樓礦,是當時穿過沖積層厚度最深的井筒,也是發現豎向附加力存在后施工的第一對井筒。該院在井壁結構設計中,打破了傳統的井壁按平面受力設計的觀念,首次考慮了豎向附加力對井壁結構設計的影響,提出了“抗”與“讓”相結合的井壁結構設計理念,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永煤新橋礦井,刷新了當時全國煤炭凍結建井深度紀錄,獲省級優秀設計一等獎;輝縣市程村礦井,刷新了當時全國煤炭凍結建井深度紀錄,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鄭煤李糧店礦井凍結深度800米,設計規模240萬噸/年,再次刷新了全國在建礦井凍結紀錄,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鄭州煤炭院自覺貫徹了建設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加快了生物質能發電項目、水源熱泵節能項目、瓦斯抽采與綜合利用項目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專業技術儲備。近年來,鄭州煤炭院完成生物質能電廠設計10余部,在全省乃至全國生物質能發電設計領域取得了先機。集中發展煤炭深加工和清潔能源技術,承攬了鄂爾多斯罕臺川洗配中心、青海甘河谷工業園選煤廠、河南煤化焦煤趙固二礦選煤廠、河南煤化鶴煤四礦選煤廠、新能集團王行莊選煤廠等20多項選煤廠、煤炭物流中心設計任務,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環保專業開辟了礦井生態整治報告、清潔生產審核報告、擬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報告、環境保護驗收調查等新業務,服務領域擴大到煤礦、鐵礦、金礦、錳礦、石灰石礦山、道路交通、市政等行業領域,任務量有了顯著提高。此外,鄭州煤炭院還積極承攬并完成了省內各大煤業集團沉陷區治理工程、棚戶區改造工程、安全技改國債項目、瓦斯治理與利用示范工程等設計任務,為改善煤礦安全生產條件、建設現代化新礦區和改善礦區人居環境做出了應有貢獻。
追求卓越 創建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
2003年,河南省政府《關于轉發省建設廳等部門河南省工程勘察設計單位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下發。鄭州煤炭院用兩年多時間順利完成了改制工作,2006年3月26日新公司成立,鄭州煤炭院由國家事業單位轉變為股份制科技型企業。
新公司成立后,提出了 “立足中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全面提高核心競爭力,努力創建全國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的發展目標。圍繞這一目標,該院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優化機構設置,規范管理機制,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在各個領域開始了新的跨越。
為了落實向西部煤炭資源大省發展的戰略,該院成立了新疆、貴州兩個辦事處,承攬了新疆芨芨湖1500萬噸特大型礦井和伊利永寧煤業化工公司潘津煤礦設計任務,配合建設單位開展了伊利龍宇南崗煤電公司新龍煤礦、內蒙古紅格爾煤礦、永貴能源貴州楊柳煤礦等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業務輻射到全國20多個省區,為今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民用建筑設計快速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承攬了鄭州國家公路干線物流港綜合服務樓、鄭東新區中煙大廈、鄭州金城服飾大廈、鄭州市市委黨校新校區工程、鄭州黃河名勝風景區炎黃巨塑工程等100余項大型建筑設計任務,任務量接近800萬平方米。勘察專業迅速壯大,中標了新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鄭大新校區等重點工程,連續獲得國家級優質工程獎。承擔了總投資200多億元的幾內亞558礦區鋁土礦開發項目和老撾東泰鉀鹽礦等設計任務,境外業務得到快速發展。利用人才、技術優勢和工程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全面開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業務,簽訂了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鹽湖金屬鎂一體化大型選煤廠EPC合同和內蒙古準格爾旗力量煤業有限公司大飯鋪煤礦大型選煤廠EPC合同,向科技型工程公司不斷邁進。同時,還投資河南省地方煤業公司、賽金電氣公司和天泰礦冶安全工程咨詢公司,在鄭東新區新建近2萬平方米辦公大樓,延伸了業務鏈條,加強了資本運營。
短短5年時間,公司總產值、人均產值與合同額都翻了兩番多,固定資產增加值超過了前30年的總和,經濟效益躋身全國煤炭系統和全省設計院前列。2009年和 2010年,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公司總產值與合同額均連創新高。
從百廢待興的上世紀70年代,到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直至蓬勃發展的新世紀,鄭州煤炭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該院正走上創建全國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的新征程,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